编者按:在近百年的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一方面工业化推动了当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工业水岸码头承载的不单是运输的进出,更多是几代人的生活轨迹与情感记忆。由此记忆所产生的具象的物质化与空间化的感知,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基于时代下的场所精神。这种对地方所产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可认作是城市发展的集体记忆。
因此,与过去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进行工业化一样,对当下水岸工业场进行重塑的尝试,是重拾记忆去面向未来的充满乐观的美好愿景,也是在对大众述说,并赋予历史遗址新的生命意义与社会认知。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
早在2002年上海市就宣布实施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址在内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标志着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上海市的重大战略。借世博会的契机,滨江空间得到了改善,工业遗产进行了改造再利用。根据2016年底上海市公布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心区段(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两侧约45km岸线)滨江公共空间将在2017年底实现全面贯通。民生码头段位于黄浦江下游南岸,东起洋泾港,西至民生路,南至滨江路,北连黄浦江,是上海港散粮、散糖的装卸专业码头,其中1、2号泊位建于1908年,3、4号泊位建于1924年。整个项目现存历史建筑群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包括排架厂房、仓库、别墅及筒仓等,将保留历史建筑12处,总建筑面积9万m² ,民生码头段改造后将成为民生艺术港。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总区位
"民生码头作为上海浦东滨江区域历史最为悠久的工业遗存,从旧日承载粮食进出的仓库、码头,到今日兼具运动健身、生态休闲、景观游憩、公共艺术展示等功能的城市滨江水岸空间,作为黄浦江滨水景观的重要节点,其建设将促使上海绿地规划系统布局结构趋于完整。通过生态景观码头的建设,降低和消除现状高桩码头“边缘化”的处境,提升沿江区域的公共活力和开放性。贯通之后的民生码头段可阅读、可漫步、可骑行、可跑步、可驻足,在艺术人文与休闲运动等主题之下,将成为未来上海黄浦江东岸最具特色的都市水岸空间。"
民生码头贯通景观的再生策略
民生码头原始状况 © ALYA
东侧洋泾港原始状况 © ALYA
呼应“艺术+日常+事件”主题,设计伊始就采用“新旧景观共生”的策略,在保留原有产业遗存空间特质的前提下,置入新的活动空间。多种活动空间的叠加,使整体流线的规划组织可以适应日常及庆典两种不同活动的空间需求。在环保生态的前提之下,这里将成为未来上海黄浦江东岸最具特色的都市休闲型水岸空间。
民生码头贯通景观设计鸟瞰 © 田方方
民生艺术广场 © 田方方
透过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环境品质的提升、步行网络的完善,都将进一步凸显场所魅力,塑造具有活力的滨水空间。为体现空间自身特质,民生码头的公共空间设计强调多种活动的空间叠加,整体流线的规划组织可以适应日常及庆典两种不同流线的空间需求。自东向西为庆典流线,同东岸贯通起点方向一致, 从洋泾绿地向西行,三条慢行道系统逐步汇聚;从西往东,来自于陆家嘴及新华绿地的日常流线由主干层层分叉,如植物分枝般优雅。我们设计的几条步道流线犹如河流汇聚,把人聚合在一起,也映射民生码头将越来越充满生机与活力。
方案模型 1:500 © ALYA
方案模型 1:500 © ALYA
基于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和延续性,通过低线慢步道,中线跑步道,高线骑行道“三线贯通”的设计手法,创造丰富多样的慢行空间及游赏体验。
东段轴侧分析图 © ALYA
东段剖面图 © ALYA
东岸贯通的起点位于杨浦大桥,设计场地距起点约1km,起始于东岸贯通第一桥的洋泾港云桥,通过极具特色的快速骑行与慢速跑步高低分离的模式,开始民生艺术码头的贯通之旅。
东段俯拍 © 田方方
从景观步道眺望杨浦大桥 © 田方方
“三线”,即“低线漫步道、中线跑步道、高线骑行道”。漫步道主要利用高桩码头前沿区域15m宽度左右的高桩平台,穿行于绿树观赏草及休憩空间之间。有良好景观视觉体验的活力跑步道宽度为3m,东侧从洋泾港桥通过螺旋接坡汇入高桩码头并逐渐进入绿坡区,后同骑行道并线,连接到廊道高处,可饱览浦江两岸的壮丽景色。
高桩码头东段眺望陆家嘴方向 © 田方方
在开阔的江边打造大片树林,提供树影婆娑的林中穿行体验,使人在享受光影交织的暧昧之余与江风嬉戏。延续民生码头历史文脉,采用其历史名称“蓝烟囱”作为森林步道名称。
东段俯拍 © 田方方
保留的顺岸廊道延续运输物流的历史意义,同时与骑行道有机融合。保留原有运输轨道,沿江布置漫步道,并加入观赏草景观带。同时种植树箱,形成高桩码头绿植景观。
栏杆模块化设计 © ALYA
东段俯拍 © 田方方
位于码头中央的民生艺术广场可以作为举办大型活动的公共舞台, 大台阶的设计提供停留及观景的功能,感受时光变化,江景如画,是观望江面的最佳开放空间。这里拥有黄浦江东岸向陆家嘴金融区的最佳观景视野,能够饱览浦西、浦东两岸的城市天际线。
民生艺术广场 © 田方方
西段轴侧分析图 © ALYA
西段剖面图 © 田方方
西段航拍 © 田方方
将工业运输的物流流线转化为人行的景观体验流线,在保留原有空间特质的前提下,置入新的活动空间。258库前廊道桥在现有跨度内加入大坡道连通转运站及257库前廊道。通过坡度的缓慢抬升,浦江景象如画卷般渐渐展现于游客眼前,这是一个逐渐融入壮观工业景观的过程,并将其激活与游憩体验相结合,在整个渡江段中也是独有的特色慢步区域。
贯通桥底 © 田方方
码头面的景观处理也同原有码头的结构形式相关联,码头面前方1/2区域为原有的运输轨道,并设有两座塔吊。在设计中前方以树箱与独立座椅为主,空间较为灵活,后方1/2区域以整块绿地及广场为主。同时通过铺装设计将原有轨道保留,塔吊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并为以后的发展和改造预留空间。
树箱四视图 © ALYA
西段眺望陆家嘴 © 田方方
廊道桥、螺旋坡道及转运站等空间,本身就是空间艺术作品,也可作为室外艺术装置的展示场地,孵化艺术事件,吸引公众参与及体验。种植树箱、休憩座椅、滨水栏杆等均成为场地设计的景观小品,通过钢板、水洗石、绳网等材料的组合运用,保持设计的连贯性。树箱设计呼应筒仓元素,采用八边形内切圆的造型,并种植白玉兰、重阳木、香樟、乌桕等乔木为滨水空间带来浓浓绿荫。草花部分,以多种芳香植物营造了暗香浮动的沁香花园,穿梭其中能够尽享空气中的独有香甜。
贯通桥剖面图 © ALYA
骑行道利用现有顺沿廊道改造成为高架贯通道,东侧接入标高为7m,穿行于绿坡之上,在258库区域前廊道处起坡成为11.5m标高的贯通道主线。骑行道的高架桥部分全长290m,坡度平缓,并设置两处下坡道以方便上下通行。
贯通桥 © 田方方
贯通范围内,设计统一了骑行道、跑步道的铺装材料与色彩标识,并标注里程,与滨江沿岸设置的各个绿地景点相连构建游憩网络,营造滨水、绿坡及高架贯通道等不同景致和氛围的绿道景观,为市民及短期观赏人群提供高品质的活动及观赏空间。
民生码头远眺杨浦大桥鸟瞰 © 田方方
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也在不断被推动向前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观众观看甚至参与的形式也在改变。曾经的艺术品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墙上挂画或雕塑,而现在探讨的很多城市艺术或公共艺术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艺术本身通过影像等传播到了全世界。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意识到更需要慢下来,回归所生活的城市空间,适宜的滨水公共空间正是人们最迫切需要的。建筑师的责任不再仅局限于设计房子,将需要更多地处理建筑与城市空间、景观、自然、生活的关系。
项目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港至民生轮渡站
基地面积:27191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6 -2017
建设时间:2017 -2018
景观及贯通设计: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刘宇扬
项目建筑师:王珏,吴亚萍,陈卓然
设计团队:陈晗,俞怡人,陈薇伊,林璨,和亦宁,贺雨晴,左尧
建设单位:上海东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灯光顾问:十聿照明设计公司
案例分享:智汀国际
水工及结构设计: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主要景观材料:陶瓷透水砖,小料石,水洗石,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花岗岩,不锈钢绳网,透水沥青,钢板氟碳喷涂,丝印玻璃
文章源于【劉宇揚建築事務所】
内容仅作为交流学习,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上海民生码头水岸改造 |